朱淑真一首《秋夜》通篇无一“愁”字,却令人感觉满纸愁情
朱淑真工诗善词,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女才子,她出生于仕宦家族、书香门第,从小就喜欢读书写作。她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后人为其整理为《断肠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展现了她的不凡文采,深受后世称赞。正应了那句:“红颜薄命”,朱淑真原本有自己的初恋,可惜父母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棒打鸳鸯,强行把她嫁给了一位丑陋低俗的小吏,不仅得不到爱惜,甚至还时不时地遭受种种冷落和折磨,只能忍气吞声地活着,常常落落寡欢。偏偏朱淑真是个情感丰富且又非常敏感的人,婚姻生活的不幸增加了她的苦恼,同时也促使她更加向往充满真情实意的温馨生活,为此,她总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苦苦挣扎,苦苦煎熬,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夜晚的孤寂比之白天是加倍的,而秋夜漫漫,这种孤寂也更加难以排遣。秋天的夜晚是寒冷的,需要有个相互取暖的人,夜深人静本该是夫妻相拥而眠的时刻,而朱淑真却只能独守空房。于是,她便写下一首《秋夜》。诗作原文如下: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首诗的大意是:秋天的夜晚,长夜漫漫,辗转反侧,难已入睡,更觉得夜气清凉。时间慢慢流失,剪了一次又一次烛花,马上就到三更天。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就在梧桐树叶的缝隙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朱淑真这首《秋夜》是一首闺怨七言绝句。整首诗开篇先叙事,直奔诗题,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黑夜漫漫,孤独难熬,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又适逢秋日,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然后,侧重写景,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最后,以景语作结,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女主人公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全诗次序井然,逐层递进;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意象鲜明,意境清空;注重细节,精练传神;虚实相生,韵味悠远。突出特点是朴实无华,没有晦涩难懂的典故,也没有精妙的修辞手段,只是利用“烛花”、“月光”等意象,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床铺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含蓄地抒写了内心的悲情。总起来看,朱淑真这首诗言浅味永,针脚细密,整首诗无一“情”字,而情却无处不在,通篇也无一“愁”字,却令人感觉满纸愁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