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全网新闻网 > 教育

陈独秀先生和他的“新青年”

全网新闻网2025-04-02 19:10:34【教育】23人已围观

简介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从此,中国思想界乃至中国革命都因为这本小刊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杂志的出版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认为中国不能陈独秀再搞政治运动了。关键是要改变中国人,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从此,中国思想界乃至中国革命都因为这本小刊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年》杂志的出版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认为中国不能陈独秀再搞政治运动了。关键是要改变中国人,特别是学究式的年轻人,以免历史倒退。如何改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陈独秀认为,办杂志可以传播新思想。于是他辞去了日本《嘉荫》杂志编辑的工作,回到中国。在几位同乡的支持下,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发行了第一期。他亲自写下了《警示青年》的开篇词,希望青年们继续开拓进取,为祖国奋斗。新青年杂志封面一开始,陈独秀是唯一一位编辑、撰写和宣传这本杂志的人。陈独秀在交往时,经常带一些书给同乡和朋友《青年》杂志陈独秀希望自己的杂志能准确地将受众定位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于是他把《青年》杂志的名字改成了《新青年》。随着陈独秀和他的同乡们的大力宣传和改名,《新青年》的销量有了一点提高。1916年下半年,陈独秀和他的杂志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在朋友的推动下,《新青年》一直掌握在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手中。胡适给了陈独秀一些建议,那就是创作新文学。顺便说一下,他把自己翻译的俄语小说寄给了陈独秀。陈独秀采纳了胡适的建议,胡适从此开始为《新青年》写作,与这本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胡适之陈独秀因为杂志销售不好,只好北上找工作。他很幸运地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出来,被聘为文科校长。蔡元培也非常支持陈独秀在北京大学继续经营“新青年”。所以1917年,陈独秀把《新青年》带到了北方。蔡元培真正让《新青年》热起来的是两次著名的“诅咒战”。胡适发表《邹毅论文学改良》后,引发了一场新旧文人之争。熟悉媒体炒作的陈独秀借机开始炒作1917年,陈独秀开始在《新青年》开设“函授”专栏,发表读者来信。正是本专栏中两个著名的“诅咒战”,让《新青年》热火朝天。1918年3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两封针锋相对的书信。一封是钱玄同用文言写的斥责《新青年》的公开信,一封是刘半农用白话写的批评钱玄同的回信,引发了新旧文坛的相互“攻击”刘半农钱玄同这两封信瞬间成为新京报的新闻。两个人你来我去就开始怒骂战争,一边是挑衅,一边是刻薄,很有观赏性和戏剧性的效果,京城的人看得很热闹!最后,事态继续扩大,包括桐城派伟大的翻译家、古汉语专家林纾林纾钱、刘的诅咒之争没有停止多久,林纾与蔡元培的争论又开始了。1919年,林纾先后发表两部小说,寓意陈独秀、胡适“作鬼”,讽刺蔡元培纵容教师颠覆传统。蔡元培对林纾的“迂腐保守”作出了回应。他们都是学术界的著名学者,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主要报纸争相转载和评论他们在《新青年》中的言论,著名的《申报》还透露,林纾利用政治影响力,通过参议院对教育部施加压力,驳斥北京大学教授的“越轨行为”。一时间,真正的骂战夹杂着各种阴暗的谣言,让群众轮流看好戏。因此,《林蔡之战》将《新青年》的知名度提升到了几个层次,成为全国知名刊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22)

相关文章